|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交口镇

交口镇

关键词:交口镇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交口镇人民政府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snycxjkz.ccoo.cn/
  • 感谢 yanch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701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交口镇位于延长县东北部,该镇与延川县圪台镇隔河相望,于清乾隆元年即1736年建镇。全镇流域总面积198.4平方公里,人口约11515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以“三个文明”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城镇带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扶贫开发战略,开辟出了“塬区梨果业、沟道草畜业、镇区工商业、僻方地区实施移民搬迁”的富民之路。先后投资1400万元,修建一座崭新的高原小城。原北京知青邵明路先生于1996年义举投资1420万元修建了50年不落后的交口光华中学和15座农村小学,渭清线全面开工,新修柏油路20公里,使镇教育、交通、通迅、饮水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观。梨果产业蓬勃兴起,总面积达23840亩。草畜业进一步扩大,舍饲养羊0.5万只,大家畜0.32万头,养猪4560头,个体工商户265户。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700万元,人均纯收入1900元,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新一届领导班子以饱满的精神风貌,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谋求发展,为全镇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而努力奋斗。

http://www.8613231.com/dm/dm.asp?id=1693

点击网址还能得到更多惊喜

 

党 委 书 记:白东亮
镇       长:曹亚梅
人 大 主 席:王  平
党 委副书记:李菊玲
纪 检 书 记:杨文东(~2008年7月)
张树森(2008年7月~)
副   镇  长:刘立群(~2008年7月)          刘学东(~2008年7月)
               呼群英(~2008年7月)          师月亮(~2008年7月)
               任跃鹏(2008年7月~)          买乐平(2008年7月~)
               王建军(2008年7月~)          兰晓利(2008年7月~)
人大副主席: 高 坤
人 武 部 长:张树森(~2008年7月)
 
【概    况】  交口镇地处延长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1公里,与延川县杨家圪坮镇隔河相望。镇域总面积194.8平方公里。辖一个居委会,26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8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671户,总人口10489人,其中农业人口10247人。有31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6个,机关党支部四个,流动党支部一个,党员541名,其中女党员77名。镇政府共有干部43名。有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农村小学九所,共有教师86人,在校学生836人。全镇耕地总面积7.6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5万亩。林果总面积1.97万亩,其中苹果1.69万亩,梨2800亩。退耕还林2.62万亩,荒山造林2.46万亩,种草1.6万亩。羊子存栏6650只。大家畜存栏2092头,其中牛存栏1986头,猪存栏2125头,鸡36728只。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镇上常住人口2838人。苹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带动作用明显。200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38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8元。
 
【苹果生产】  全镇共有挂果园8386亩,幼园9718亩。2005年,完成新建园4092亩,四项技术推广任务7000亩,完成防虫施肥17536.9亩,强拉忮7560亩,大改形6614亩,“四项技术”推广占到应管理的100%。完成套袋560万枚,建成了南塬头、房家塬、东村、普儿、发旗、刘管村塬六个示范园,建成果库20个。2006年,坚持“优化品种,扩大规模,增强科技,提高效益”的工作思路,严格按照“增面积、建基地、强管理、提品质、抓营销、闯市场”的十八字要求,全面实施了“大改型、强拉枝、增套袋、无公害”四项技术,认真开展了优果工程。通过强化管理、典型示范等办法,林果效益取得了减产不减收的可喜成绩。完成新建园3089.5亩,补植490亩。重点实施了白家山、石见、石河、房家塬、薛家村五个村,采取了主要领导主抓产业带建设,副职每人抓好50亩示范园建设。全镇共改形修剪9122亩,强化拉枝6324亩,防虫施肥12864亩,覆膜套袋3940亩,清园涂白12940亩,完成套袋1200万枚,培养技术骨干和梨果典型640人。创树林果致富典型户640户,果农普及率由年初45%提高到60%,涌现出了房清玉、白文忠、杨伟、刘应祥、李友仁、宋文荣等一大批致富典型。巩固了东村、房家塬、岭上、普儿、洋仙坪等11个林果专业村,新增潭石塬、白家山、白家窑科、驮甫、堡子五个专业村。2008年,调回苹果苗木19.3万株,完成新建园5738亩。大力推广“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网覆盖”五大关键技术,全面实施苹果标准化生产,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全年共组织技术培训八场(次),受训果农3600余人。完成挂果园大改形8386亩,推广果园覆草300亩,推广幼虫带1000亩,套袋1310万枚。完成幼园覆膜套袋4253亩,深翻地9718亩,整理营养带9718亩,修剪9718亩。全年生产苹果878吨,实现总产值1358万元。
 
【畜牧业】  建成以牛、猪、羊为重点的北川、南川11个专业村和南塬、中片以羊子为重点的五个养殖示范村。 2005年,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草畜奠基,梨果富民”和“全封禁、草先行、大覆盖、精喂养、改良种、强服务”的十八字要求,坚持“种草打基础、封禁促舍饲、防疫保健康、改良增效益”的工作思路,推动了牛、羊、猪快速发展。通过多方协调和支持,以东北人何志平创办的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采用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方式,并在交口镇区和北川设置了两个畜牧服务站,提供牛羊冷精配种、防疫、医疗等服务,为交口镇畜禽效益迅速提升创造了条件。累计人工种草15830亩。大家畜存栏3868头,其中牛存栏2806头,猪存栏3780头,鸡存栏13560只。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先后进行了春季防疫、布病防控、亚洲一号、禽流感等四次大规模防疫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发生,预防率达到100%,保证了草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把品种改良作为突破口,在提升效益方面求发展。全镇青贮饲料95窖,收贮紫花苜蓿5000吨,收贮各种秸杆杂草8000吨(其中玉米杆7000吨)。人工累计种草15830亩。大家畜存栏3868头,其中牛存栏3285头,改良1350头。猪存栏3780头。鸡存栏13560只。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定,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防疫工作,有效地遏制疫情的发生,保证了草畜产业健康发展。2008年,按照“以畜养沼、以沼促果、以果带畜”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发展之路,大力实施果畜配套示范养殖工程,推动全镇草畜业不断发展壮大。大牲畜年末存栏2092头(其中牛存栏1986头),猪存栏2125头,羊子存栏6650只,鸡存栏36728只。全年共投入扶持贷款28万元,发展大棚养猪、养鸡29户,牛羊冷精配种213例。实行畜牧强制防疫,坚持统一耳标,统一收费,统一登记造册,不漏一只,不漏一针,对全镇的畜禽进行了两次全面防疫,防疫密度达到100%。
 
【设施农业】  已经形成南川以马家河、北川以贺家川为重点的大棚生产示范村。2005年,投资8000元,新建蔬菜大棚六个。2006年,2005年建成的蔬菜大棚春秋两季种植,实现产值32.6万元。2008年,马家河大棚总产量为6.6万公斤,总产值为68.2万元。入冬,又在北川贺家川村新建大棚38座。在资金、技术咨询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全力以赴,做大做强棚栽产业,以此带动大棚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  2005年,全镇共有三产38户,其中交通业三户,批零贸易18户,机电设备营销、维修四户,粮食加工一户,餐饮业四户,社会服务业四户,卫生业四户,从业人员65人,资产总额142万元,全年营业收入102.5万元,劳动者报酬23万元,利润58万元,税金总额2.3万元。2006年,全镇发展到45户,其中交通业四户,批零贸易21户,机电设备营销、维修五户,粮食加工二户,餐饮业五户,社会服务业四户,卫生业四户,从业人员85人,资产总额202.3万元,全年营业收入184.7万元,劳动者报酬31.7万元,利润85万元,税金总额3.5万元。2008年,全镇共有60户,其中交通业四户,批零贸易26户,机电设备营销、维修10户,粮食加工二户,餐饮业八户,社会服务业五户,卫生业五户,从业人员123人,资产总额286万元,全年营业收入329万元,劳动者报酬41万元,利润112万元,税金总额4.5万元。
 
【生态林业建设】  2005年,完成退耕4498.4亩,历年来管护补植率达100%。按照“集中连片、整村庄、整流域一次退耕到位”和“解决超前实施面积”的工作要求,把重点放在洋仙坪、房家塬、白家窑科三个行政村。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采取包村干部包工程实施,退耕人员包工程验收两级负责制,确保了退耕还林任务顺利完成。进一步加快了2003年至2004年度林权证发放和护林员确定工作,明确退耕户林草权属关系,确定了各村护林员,落实了报酬,发放林权证892份,落实护林员52人。按照“坚持标准、处罚到位”的工作要求,对野外放牧现象,保持了长期的高压打击态势。先后在春、秋两季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突击封禁大检查,极大地遏制了封禁工作反弹势头,确保了退耕还林成果。羊子封禁率达100%。2006年,按照中央提出“巩固成果、落实政策、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以巩固成果为重点,按照优先保证渭清线和集中连片实施原则,规划、实施一次到位的原则,完成了3000亩退耕还林任务。全年共实施历年退耕还林补植21280亩,补植苗木120余万株。坚持抓好全面封禁和管护工作,以治理野外放牧为重点,加大对“三乱”现象的执法检查力度,实行全面封禁,重点加大对历年退耕还林的林草进行全面有效的管护,其中锄草2.1万亩,松土2.5万亩。同时,镇上聘请了26个专业护村员,配合镇林草管护队工作。镇上与管护队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并层层落实责任,坚决查野外放牧、砍伐等不法行为。先后在春秋两季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突击封禁大检查,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按照“先补植、后检查,验收合格后再兑现”的程序,积极稳妥地实施了政策兑现工作。2008年,全镇退耕总面积50001.8亩,其中生态林19965.72亩,经济林6244.78亩,荒山育林24576.8亩。全年补植苗木72万株,对历年来退耕管护50001.8亩。2008年兑现26186.7亩,兑现金额4476006元。迎接了省上的抽查验收,抽验面积一万多亩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坚持严格执法,全面做好封山禁牧和护林防火工作。镇上聘请了26名护林防火员,协助镇林草管护队工作,同时,与各村签定了《护林队防火责任书》,成立了镇防火办,确保了护林、封禁和防火工作有机结合。实行林草队昼夜巡查制,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封山禁牧突击月活动,严格落实羊子大群化小群制度,共查处野外放牧六起,有效遏制了野外放牧和昼饲夜牧的现象。
 
【小康村建设】  2005年,继续以基础设施建设、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根据小康村产业开发实际,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南河、马家河两个村由人均二只羊向户均二头牛转变;刘管村塬保持梨果、牛、羊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五个二”标准,进一步推动小康村主导产业向纵深发展。新增梨果面积231亩,人工种草350亩,大家畜存栏480头,猪存栏270头。基本达到了人均二只羊,户均二头牛。新修基本农田267亩、维修库坝两座、恢复基本农田85亩,拓宽维修生产道路24千米,新修集雨窖56眼。 2006年,大力推进“三个文明”规划进农户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年末,“三个文明”规划率为100%,评出“十星”级文明户120户,占到整个小康村户数的25%。
 
【新农村建设】  2008年,按照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了马家河新农村建设一期工程,旧村改造36户,受益129人,改造窑洞100孔,新建窑洞69孔,累计投资300逾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  2005年,继续坚持道路、农田水利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村村通公路”和“均衡发展”的思路,维修改造枣坪至高家湾、寺塬坪至普儿、东村至大道河、堡子至交口、岭上至普河、岭上至东村八条、78千米村级道路,基本上缓解了产业开发“瓶颈”制约矛盾。同时,按照“人均2.5亩基本农田”标准,在驮甫、贯头、马家河、房家塬、会镇、大腰新修基本农田1200亩。维修库坝四座,恢复基本农田145亩,实施集雨旱窖174眼,解决了洋仙坪、普儿、岭上、谭石塬四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1953人、520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问题。2006年,维修改造枣坪至高家湾、洋仙坪至东村、北东塬至碾义沟、发其至交口、洋仙坪至马家河等五条、55公里村级道路建设,其中柏油路20公里,砂石路35公里。同时,按照“人均2.5亩基本农田”标准,在驮甫、贯头、白家窑科、房家塬、洋仙坪、新修基本农田1245亩。2005年开工的31座坝系于今年上半年全部完工,今年的17座新建坝已全部开工。维修库坝四座,恢复基本农田145亩,新开工17座淤地坝建设。实施了集雨旱窖115眼,解决了刘管村塬四个自然村、85户、371口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实施了张家沟、枣坪两个重点村建设项目,为五个农村支部新修了党员活动阵地。同时积极协调解决渭清线建设户的拆迁征占问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2008年,实施了洋仙坪、谭石塬、碾义沟三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投入资金75万元,新修生产道路25千米,恢复水上塬两处,砂石化道路五千米。完成了渭清线路面工程建设,实现了交口过境段的贯通。完成了寺塬坪——驮甫、寺塬坪——普儿、东村——洋仙坪三条33千米村级油路的建设。拓宽了洋仙坪——神头、白家山——房家塬、发旗——拓家川35千米村级道路,新修基本农田2358亩。镇区南街开发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南街刘家沟至中心小学段共建设二层平房72间,1004.5平方米,涉及 30户,完成投资 210余万元,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实现了小城镇向东西延伸。扩大了镇区规模,为我镇经济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
 
【计划生育】  继续推行“三个一”领导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五个一管理办法”,严格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和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方面取得了新进展。2005年,全镇共出生59人,其中计内一孩47人,计内二孩12人,死亡66人,人口出生率5.362‰,人口自然增长率0.636‰,计划生育率100%,重点对象“三查”率100%,出生人口节育措施及时率、流动人口持验证率、生殖保健服务率、双女绝育户投保率分别达99.64%以上。2006年,全镇共出生70人,其中计内一孩59人,计内二孩11人,死亡53人,人口出生率0.6‰,人口自然增长率0.15‰,计划生育率100%,重点对象“三查”率100%,出生人口节育措施及时率96%、流动人口持验证率98%、生殖保健服务率97%、双女绝育户投保率分别达99.64%以上、已婚育龄妇女应知应会率95%。2008年,全镇有育龄妇女2084人,已婚育龄妇女2083人(其中零孩101人,一孩794人,二孩654人,多孩534人),三查对象908人,其中重点三查对象807人,全年三查率、重点对象三查率达到100%。共出生59人,一孩56人(其中男23人,女33人),二孩三人(其中女三人),人口出生率为5.4‰。施行手术56例,其中男扎一例,女扎二例,上环53例,取环八例,出生人口节育措施及时率达98%。共死亡5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九个,每人每年600元。双女户养老保险32户。独生子女领证414人,其中发放独生子女费360人,每人每年180元,发放保健费64800元。
 
【扶贫救济】  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群众利益无小事”、确保广大困难户基本生活的高度,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维护残疾人、老军人、困难户、60岁以上的老党员、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005年,率先在全县成立了民政工作站,编制三人,副科建制。配备了电脑、摩托车等办公设施设备。工作经费暂由政府列支,实现了民政工作自动化。制定了13项规章制度,对民政工作站和成员、民政事务管理、各项款物管理、发放程序,以及检查、监督、考核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做到了有章可循,规范运行。严格确定民政救助对象,做到老有所养、贫有所济、残有所助、灾有所救。全年共发放定补款115285元,救灾款7290元。2006年,充实了镇民政工作站人员,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确定民政救助对象,真正做到救济对象老有所养、贫有所济、残有所助、灾有所救。全年累计发放定补款154140元,救灾款12000元,救灾面粉130袋。实施老复员军人危房改造三户、残疾人危房改造四户。发放彩电34台。2008年,全镇低保对象706户,1270人,每人每月25元。五保户49户,58人(孤儿18人),每人每年600元。三无户238户,315人。两无户258户,375人。残疾212人,老红军一人,老复员退伍军人24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三人,伤残军人二人,参战人员一人,老红军遗属10人,现役军人家属14户,每户每年1000元。90岁以上老人三人,每人每月300元。全年累计发放定补款132132元,救灾款18万元,救灾面粉520袋。老复员军人危房改造二户,残疾人危房改造二户。
 
【党建工作】  2005年,严格按照县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工作安排,扎实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整个教育活动做到了“八有一落实”,教育活动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进一步深化创“五好”党支部活动。全镇有20个村达到了“五个好”党支部标准,其中普儿、洋仙坪、董家河、马家村等21个村达到了党建示范村标准。深入开展创树千名科技致富带头人活动和万名党员干部职工联户扶贫活动。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的原则,对普河、马家河、发旗三个后进支部进行了全面整顿。以支部换届为契机,调整支书二人,委员四人。理清后进村经济发展思路。经过调查分析,确定发其村主导产业由梨果为主,向梨果和草畜并重方向发展,人均两只羊向户均两头牛转变。普河、马家河重点发展养牛业、加工业和大棚菜。切实加强“三项”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按照“五个好”的要求,狠抓了支部班子建设,特别注重培养提高班子的领头人,通过支部换届、学习教育和强化培训,使全镇80%支书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狠抓阵地建设。按照“县上拨一点、政府投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的工作思路,先后完善了15个村党员活动阵地,全镇达到“八有一上墙”标准的活动阵地占到58%。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针对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女党员少的现状,注重培养和发展有文化、懂经济、思想进步的青年入党。全面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全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2006年,以“三项”活动为载体,密切干群关系,努力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全镇有20个村达到了“五个好”党支部标准。深入开展创树千名科技致富带头人活动和万名党员干部职工联户扶贫活动。切实加强“三项”建设,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2008年,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三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塞县视察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宣讲活动。大力实施“旗帜工程”,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密切干群关系,努力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全镇有22个村达到了“五个好”党支部标准,其中马家河、洋仙坪、董家河、马家村、房家塬等21个村达到了党建示范村标准。深入开展创树千名科技致富带头人活动和万名党员干部职工联户扶贫活动,共有15个单位、385名党员干部职工包挂全镇26个行政村、385户贫困户,全年共投入资金18万元(钱物折合)。共培训120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其中懂两项技术以上的达105人。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为契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将一批年富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调整进村两委会班子。建立健全了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选拔了52人列入后备队伍。狠抓阵地建设,先后完善了六个村党员活动阵地。年末达到“八有一上墙”标准的活动阵地占到全镇81%。新发展党员21名,培养和发展积极分子77名。成立了驻县流动党支部,建设了流动党教室,为广大党员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深入开展党内关爱活动,建立贫困党员档案卡,筹集了党内温暖工程基金。全年共资助五名困难老党员,资助8000元,同时给九名老党员进行了免费体检。大力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确定党员中心户78名,每名中心户联系二名党员、三名群众,树立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密切了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促进了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实施“三问”两起。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机关纪律作风整顿。
 
【精神文明建设】  2005年,扎实开展“三个文明”规划进农户活动。完善规划2500户,占应规划95%。继续按照“教育为主、寓教于评、自评互评、三星定星”的原则,评出“十星级”文明650户,占到全镇总户数24%,参评率达95%。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创佳评差”活动。评出文明单位三个,最差单位一个。同时,街道开展“文明一条街”创评活动,特别在卫生、诚信等方面开展创评,评出文明经营户10户,最差经营户二户。2006年,对“三个文明”建设规划进农户活动进行完善,全面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创佳评差活动。在11个“双百”示范村、七个党建示范村、两个扶贫重点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出“十星级”文明668户,占到总户数的24.7%。评出文明单位三个,最差单位一个。文明经营户八户,最差经营户一户。2008年,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学理论、找差距、求创新”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使广大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弘扬延安精神主题教育和“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评出“十星级”文明680户,占到全镇总户数25%,参评率达96%。评出五好家庭125户。制定了《镇区环境卫生整治方案》、《镇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市场回迁方案》,清理了市场违章建筑,回迁了市场,清理了镇区垃圾,使镇区面貌焕然一新。
 
【安全生产】  2005年,镇政府与各村、各单位共签订36份防汛安全责任书和五份库坝防汛责任书,夯实了镇、村两级防汛值班人和病险库坝责任人。同时,在汛前制定了严密的防汛预案,镇、村两级分别成立了50人和30人的抗汛抢险队伍。汛期来临后,领导小组成员对防汛隐患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并填写防汛责任卡10份,发出隐患限期整改通知书五份,确保了汛期安全。在安全生产方面,分别与各村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农机安全责任书,共计52份;在春节和五一节和十一节前三次对道路、公共聚集场所、食品安全、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及烟花爆竹、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等方面进行彻底检查,消除了安全隐患。共培训农机驾驶员50人次。2006年,实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政府与各行政村主任签定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一把手亲自抓的工作机制。严格农机管理,严禁带病、报废、手续不全农用车上路。严厉查处无证驾驶、三轮车载人及客运超载等违法行为,全年共查处12起,强制报废三轮一台。建立了安全生产月报制度。开展了四次对道路、公共聚集场所、食品安全、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及烟花爆竹、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等方面彻查,消除了隐患。2008年,继续严厉查处无证驾驶、三轮车载人及客运超载等违法行为,全年共查处五起。建立了安全生产月报制度。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分部,与26个行政村签定了责任书,明确了防火责任,落实了专人负责。镇上成立了20人的防火抢险队,各村也成立了10人以上的护林防火抢险队。
 
【综治信访】  2005年,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加大打击力度,全面落实了各种防范措施,综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坚持综治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与各村、各单位签订了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和“十户”联防责任书。加大整治力度,强化治安管理。针对一些村出现偷盗、村霸等恶势力,镇党委、政府果断组织由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相关单位进行集中整治,收到了明显效果。全镇共受理民事纠纷47起,调解47起,调解率100%,无刑事案件发生。2006年,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制度,镇上每季度召开信访工作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分析形势,排查案件,认真研究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问题。镇党委制定了领导包案制度和信访接待制度,责任到人,并明确工作纪律。实行领导包点,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结合“乡村夜话”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全年共受理信访案件21起,结办19起,结办率86%。2008年,镇党委重新修订了《领导包案制度》和《信访接待制度》,责任到人。对信访问题有问必答,有案即查,一次到位,不留尾巴,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群众稳定在当地,确保了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全年无刑事案件发生。
 
【存在问题】  1、全镇主导产业开发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2、年轻干部相对较少,干部队伍老化严重。3、经费十分紧张,无法满足正常工作需要。
 
【获奖情况】  2008年,被县政府授予扶贫重点村建设综合考评先进乡镇、劳务输出先进单位。(陈永伟)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